北京一安防公司被窃听企业竞标失败蒙受重大损失

央视新闻:说到窃听,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谍战剧的情节。 然而,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这些情节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近日,北京一家保安公司因商业机密被窃听而损失惨重。 该公司竞标失败,损失惨重。 窃听设备原来是我们常见的GPS定位器。

在北京一家保安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黑匣子。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讨论营销计划的会议属于高度机密,但谁也没想到,座位下面藏着这个小黑匣子。 由于商业秘密泄露,该公司投标失败,损失数千万元。 这个小黑匣子叫做GPS定位器,广泛应用于汽车防盗和企业车辆管理。

此类产品又是如何被用于非法窃听的呢? 记者试图购买一款产品进行测试。 打开产品包装后,是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塑料盒。 记者按照使用说明书在手机上安装了APP,打开APP,果然可以实时观察到车辆的行驶轨迹。 接下来要尝试的是远程监听。 两名记者商定,一名携带定位器留在车上,一名返回办公室监听。 结果证实,无论被窃听者的声音是大还是小,监听到的声音都像与对方打电话一样清晰。 另外,APP界面中有一个“远程录音”按钮。 激活后,对话将保存到手机中。

也就是说,只要将这样的GPS定位器放在被窃听者的旁边,就相当于搁置了一部手机。 所有声音都会传输到窃听者的手机上,甚至被记录下来,但窃听者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GPS定位器广泛应用于私家车防盗和企业车辆管理。 然而,当GPS定位器设计得小巧、易于隐藏、能够远程监听时,产品就发生了变化。 而且,一些制造商和销售商还利用监管盲点,在一些电子产品促销广告中或多或少地明确暗示其隐藏的功能。

北京一安防公司被窃听企业竞标失败蒙受重大损失

这种可以远程拾取声音的GPS定位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一个物联网芯片和一个为其供电的电池。 芯片接收卫星数据,将数据传输到信号塔,然后通过信号塔将定位数据传输到服务器。 用户可以通过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来获取芯片的精确位置。 与普通的物联网芯片相比,该芯片多了一个微型麦克风。

目前,GPS定位器等产品尚未纳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 但在此基础上增加麦克风拾音等功能却没有相关管理规定,形成了监管盲区。 制造商和销售商也利用这一监管盲点,在此类产品的促销广告中或多或少地明确暗示其隐藏的功能。

2015年实施的《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摄像专用设备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明确禁止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摄像专用设备和“伪基站”设备。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七条也明确规定,通过窃听获得的材料不仅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行为人很可能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对此,专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律应对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跟踪和规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个人信息实际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不能靠企业自律,也不能靠企业自律”。 “要个案处理,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必须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从其产生的源头就可以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