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语音助手不被“人工分析”科技公司“窃听”

智能手机内置的语音助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 人们习惯让它完成报时、查看天气等日常任务,甚至还可以和它聊天解闷。 不过,最近不少科技公司被曝出使用智能语音助手来录制用户对话,然后对语音进行手动注释和反馈来训练语音助手。 这意味着生活中的私人谈话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被陌生人“窃听”。

近期,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公司相继关闭或缩减了人工语音分析业务。 然而,消费者对科技公司经常诉诸“推迟”而不是提前充分告知他们的做法颇为批评,并对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感到愤怒。

本月早些时候,英国《卫报》报道称,美国苹果公司将一些用户与其智能助手Siri之间的对话录音发送给该公司在全球的承包商,以分析Siri的回应是否合理以及服务是否到位。 尽管苹果回应称只有 1% 的录音用于分析,录音长度也只有“几秒钟”,但不少用户认为,位置、医疗信息、家庭对话等敏感内容难免会被泄露。泄露了。 苹果目前已经停止了人工语音分析业务,但该公司在被曝光之前并没有在其隐私政策中告知这一操作。

无独有偶,德国联邦议院上个月发布评估报告称,亚马逊的“Alexa”语音系统对用户构成风险。 当地媒体透露,该系统会记录用户对话,用于培训和改进相关产品。 作为回应,亚马逊上周在其语音助手设置中添加了一个新选项,允许用户选择不“手动分析”他们的录音。 但是,此选项隐藏在隐私设置的子菜单中,除非您专门选择它,否则通常不会被注意到。 。

同样是在上个月,谷歌承认,它聘请了外包承包商来监听用户与其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的对话,以使语音服务支持更多语言、语气和方言。 据比利时弗拉​​芒广播电视台报道,已有超过 1000 条 录音被承包商泄露。

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 数据量越大,可以训练的模型越准确。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收集更多的语音数据确实可以帮助不断优化产品。 然而,在没有明确通知的情况下捕获数据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这起“窃听”丑闻还涉及真人监听和分析用户对话,给消费者造成了心理阴影。

智能语音助手不被“人工分析”科技公司“窃听”

专家认为,消费者应谨慎对待各类应用程序(Apps)的隐私条款授权。 为了收集更多的数据来训练自己的产品,一些科技公司会在后台秘密启动摄像头和麦克风来窃取用户数据,或者在冗长的指令中隐藏授权协议。 一些保护意识薄弱的用户在安装应用时,往往没有仔细阅读隐私授权条款,最后就点击了“同意”。 直到相关消息曝光,他们才震惊自己的数据隐私被利用。

中国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公司首席运营官龙梦竹表示,如果不让用户“默认打开麦克风”,这种“窃听”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消费者需要特别警惕那些根本没有语音功能但需要授权麦克风使用的应用程序。

“用户需要关注App的授权和隐私说明,关闭不必要的授权。这不仅适用于人工智能方向的App,而是适用于所有产品。”龙梦竹说。

厂商自身也应加强自律,提前明确告知用户数​​据可能用于体验提升计划,不应设置为默认允许,因为“任何未经用户明确确认的默认行为都涉及隐私与安全。”

语音助手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引起了一些监管部门的关注。 德国数据监管机构汉堡数据保护和信息自由委员会近日要求谷歌语音助手停止收集和手动分析欧洲用户的语音数据,并敦促欧盟监管机构采取适当措施应对亚马逊、苹果等公司在欧洲的行为。符合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智能语音服务提供商的相关问题。

相关问题并非外国独有。 龙梦竹表示,对于中国这样的大数据国家来说,应该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促进行业积极良性发展。